在我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——中国电科第十四研究所,有一位默默耕耘的幕后英雄,用精湛的技艺和不懈的追求长宏策略,为我国国防事业贡献着力量。他就是“大国工匠年度人物”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、十四所数控车高级技师胡胜。
距第一次采访胡胜已经过去十年。与十年前相比,谦虚、踏实的同时,胡胜的身上更多了一份从容。这份从容,不仅在于面对各种荣誉加身,依然保持一颗热爱的初心,更体现在面对行业浪潮的跌宕起伏时,他始终能以清醒的认识稳步前行。
车床为友,淬炼毫厘绝技
在胡胜看来,当工人很简单,因为跟机器打交道比跟人打交道简单得多。“只要输入正确的指令,机器永远会给你正向反馈。”1974年出生的胡胜,职高毕业后便开启了与车床相伴的职业生涯。
1999年,25岁的胡胜凭借精湛技艺,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到十四所,成为该所第一批数控机床操作工。刚到所里,领导就将一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——唤醒一台价值200多万元、已“沉睡”3年多的德国设备。
面对这台复杂的设备,胡胜没有丝毫退缩。他一头扎进资料堆,四处请教专家,从早到晚,一个键一个键地摸索。经过一个多月的苦心钻研长宏策略,他成功开动了设备,也从此在这台德产机器上,加工出许多高精尖零件,练就了一手令人赞叹的好技术。
2006年,对于胡胜来说是极具挑战的一年。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吸引了约11万人参加,比赛要求选手在7个小时内,按照图纸做出一套零部件,以此检验选手的识图、编程、合理使用工具等综合能力。
比赛数控车床是选手们从未接触过的,操作难度极大,而连续7个小时的高强度比赛,更是对体力和意志力的双重考验。胡胜凭借扎实的功底和沉稳的心态,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,捧得冠军奖杯。他加工的模块精确到了0.01毫米,仅为头发丝的1/10,令所有人为之惊叹。
“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不会做和不能做,当你失去所有依靠的时候,你就什么都会了。”这是胡胜的座右铭,也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30年潜心钻研,从一名小车工成长为我国精密加工制造领域的领军人物。
崭露峥嵘,成就“工人院士”
空警2000预警机,这台被国人誉为“争气机”的大型预警机长宏策略,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盛世大阅兵中首次公开露面时,便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。而预警机雷达关键零部件的加工生产,就是由胡胜带领团队完成的。
起初,雷达滤波器结构件生产遭遇技术瓶颈,第一批加工样品送到国外检测时,竟被列出50余项问题。面对困境,胡胜没有气馁,带领团队没日没夜地阅读资料、与同行切磋、开机试验。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攻关,他们成功破解难题,不仅加工出合格的滤波器结构件,还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,为研制生产出中华民族的“争气雷达”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多年来,胡胜先后在机载火控、机载预警、舰载火控、星载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科研项目中,承担关重件加工70多项。他攻克了毫米波雷达的波纹管一次车削成形、机载火控雷达反射面加工变形等诸多技术难题,提出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30多项。在数控车的宏程序编程模块、车铣一次性加工成形等方面,他研发出许多独特方法,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,节约科研经费近千万元。
2014年,胡胜荣获中华技能大奖,被誉为“工人院士”。这是我国政府对技术工人的最高奖励,也是对他多年来坚持和努力的高度认可。
薪火不息,千帆过尽守匠心
作为团队的“领头羊”,胡胜深知传承的重要性。他毫无保留地将经验心得倾囊相授,对向他“讨教”的小伙伴们,总是耐心解答。
徒弟康玉荣跟着胡胜学习操作那台被“唤醒”的德国机器时,只用三周就“速成”了。不仅如此,康玉荣还发挥擅长编程的优势,将原来需要手动输入的程序改为宏程序加工,把人从机器旁边解放出来。对他的创新之举,胡胜连连称赞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。
走上班组长岗位后,胡胜把传承绝技绝活当作头等大事。他将自己的工作经验、加工技巧进行归纳,编写了《天线数控加工作业指导书》等20余本册子,与同事们分享。2006年,“胡胜技能创新小组”成立;2012年,以胡胜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。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,一批又一批高技能人才不断涌现,不仅成为各岗位的技术骨干,还在省市乃至全国的各项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。
记者采访中得知,胡胜即将从江苏开放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,在毕业典礼上还作为优秀毕业生进行了发言。
“时代不同了,以前钻研数控设备比较深,现在则要求我们具备更广泛的知识面,比如新材料、新工艺的应用。”胡胜表示,只有不断地学习,汲取新知识,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,不被时代淘汰。年过半百的胡胜依然在学习的路上加速奔跑着。
从职高毕业生到大国工匠,从小车工到“工人院士”,历尽千帆,胡胜说自己的内心更加安静了。机床轰鸣声里打磨过的青春,经过时光淬炼,沉淀成了一种独有的定力,让他在时代的洪流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航道,续写着属于工匠的无声传奇。
(江苏工人报记者 王鑫)长宏策略
广瑞网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